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究组(709组),面向能源革命和新材料产业国家重大需求,开展先进炭材料与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研究开发。秉持“料要成材,材要成器,器要好用”的研发理念,立足煤化所炭材料学科基础与工程化优势,打造“应用基础研究-技术开发-产业化”的创新体系,解决共性关键科学问题,掌握成套核心技术,产学研合作推进成果转移转化,促进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课题组由陈成猛博士牵头于2012年组建,团队现有成员53人,包括科研骨干13人(其中正高2人、副高3人),工程师19名,在读研究生21名,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青年科研团队。团队在煤化所桃南和小店园区分别拥有300m2实验室和2500m2中试场地,已建成完善的先进炭材料与电化学储能器件研发平台,固定资产总值2500余万元,具备从实验室、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。
课题组共承担国家、山西及国内外企业项目30余项,累计到位经费9000余万元。发表论文160余篇,出版英文专著1部,授权专利22项,主持制定国际及国家标准8项。团队先后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、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,2020年获山西青年五四奖状集体荣誉。课题组长陈成猛博士入选2017年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中国区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”,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,还曾获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、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、中科院北京分院“启明星”优秀人才等荣誉。
课题组近五年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发工作, 即面向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产业需求,开展新型炭材料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。立足产学研用协同攻关,与晋能集团和美锦能源等企业合作,突破了可控氧化、交联固化、活化造孔和产品提纯等瓶颈性技术难题,设计开发了全套生产工艺与过程装备,先后建成吨级石墨烯和十吨级电容炭中试示范线,实现批次百公斤级材料的稳定供货。其中,石墨烯中试技术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产品已推广应用于等国内外100余家企业和研究机构,分别在空天领域热管理、固体推进剂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。电容炭中试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评估,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产品已通过宁波中车新能源等国内超级电容器龙头企业的应用验证,形成了国产炭的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解决方案,提升了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。基于以上材料,设计开发了新一代高性能超级电容器,并形成太阳能道钉灯和电动游览车等应用示范,打通了“料→材→器→用”技术创新链。课题组牵头制订石墨烯、多孔炭和超级电容器领域多项国际、国家和行业标准,为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筑了质量技术基础。上述工作为引领我国炭素产业高质量发展,服务山西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了力量。